护民安民的“宋公堤”
—“每闻涛声思宋公”观感

发布时间:2025-09-15 11:12 来源:离退休处 阅读:
分享:

  每每参观那些历经千百年造福于民众的伟大工程,如拦海大坝、都江堰,红旗渠,我的敬意就油然而生。我不仅为组织策划设计者的胆略责任担当所敬佩,更对千百万民众的伟大创造力和智慧深深震撼!

  近期观看《八秩荣光——江苏抗日根据地共产党人》系列电视片,其中的“每闻涛声思宋公”一集,让我心潮久久难平……。19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年代是中国人民处于民族危难之时,苏北地区民众更是贫困交加。1939年8月29日一场特大台风和海啸侵袭了苏北,阜宁灾情尤为严重,死亡人数超1万3千人。灾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迫于社会压力拨款20万大洋修筑海堤。但腐败的政府层层克扣,真正用于筑堤的款项不到11万大洋。修筑完工的海堤仅1米多高,没几个月,海堤就被海浪冲溃塌,劳民伤财的工程让百姓心寒。

  1941年2月,由共产党领导的阜宁抗日民主政府在阜宁成立,由宋乃德任县长。他关心民众疾苦,为解决海患重启筑堤计划。这次计划最缺的就是经费。为了树立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威信,他不向老百姓摊派,自筹资金,用盐税抵押发行公债解决修堤款项。阜宁百姓在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领导帮助下,军民齐心,仅15天就筑成了北堤。但是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他们散布谣言,勾结土匪,杀害了工程总指挥陈振东和监工陈景石,以此阻碍海堤的进一步修筑。但是共产党人是吓不倒的,县长宋乃德不顾患疟疾的病痛身体,继续带领阜宁百姓奋战在修筑海堤的最前线,1941年7月31日,一条45公里长的海堤岿然屹立在海边,并抵御住不久后的一次大海啸。

  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帮助阜宁百姓修筑海堤的伟大实践感动了苏北人民。他们认识到只有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才是百姓的救星。他们将新筑成的海堤与范仲淹带领民众修筑的范公堤相提并论,为新堤取名“宋公堤”。筑堤的历程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始终人民至上的体现。

  看完这集视频我深深体会到:共产党必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一切为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初心使命和担当。“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一条永恒的真理。

周卫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